美国后撤,俄乌停火希望依旧渺茫
[db:简介]

当地时间7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再次通电话,围绕双边关系、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议题进行了1个小时深谈。
本次通话也是今年以来,美俄最高领导人的第六次直接对话。
通话结束后,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向媒体透露,两国最高领导人的谈话“处在同一频率上”,内容务实且具体。而特朗普却对媒体表达了强烈不满,声称“通话并未取得任何进展”。
美俄双方大相径庭的表述,充分反映了当前两国在解决俄乌问题上的明显“温差”,俄乌冲突正呈现“外交博弈与军事对抗”交织并行的复杂态势。
俄罗斯:升级攻势,以打促谈。
在前期已进行多轮直接谈判的背景下,俄罗斯突然升级对乌攻击烈度,体现了一以贯之的“以打促谈”作战策略:俄军正试图通过加大前线攻势,将战场优势转化为谈判胜势,施压乌克兰及其西方盟友接受谈判条件。
空袭规模,再度升级。
近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高、范围最广的空袭行动,目标直指乌克兰军工体系与后勤节点。
据俄国防部披露,自6月30日以来,俄军集结了空天军、陆军战术火箭部队、海军舰艇,调动战术航空兵、攻击型无人机、导弹部队、炮兵等各兵种,对乌发动了多轮大规模空袭。
遇袭受损的乌克兰城市。
行动中,俄军延续过往“老三样”打法,通过自杀式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和“匕首”高超音速飞行器相结合,针对乌炼油厂、弹药库等燃料保障和重点军工设施发动猛烈进攻,重创乌克兰军工基础和后勤保障能力。(另见本号文章《报复升级!俄乌战场形势出现新变化…》)
本轮空袭的直接动因是报复乌军对俄跨境袭击,切断西方对乌武器输送渠道,深层目标是通过扩大战场优势进一步施压,系统性摧毁乌军可持续战力,加速乌克兰国力枯竭,迫使乌接受谈判条件。
地面部队,重兵集结。
与此同时,随着俄军地面部队重兵集结,沉寂许久的俄乌正面战场,也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苏梅和哈尔科夫州方向,俄军北部集群正继续向纵深地带挺进,以牵制乌军主力部队。
在北部战场上,俄军选择采取“钝刀慢割”战术,逐步蚕食地盘、缓慢推进阵线,在以营为作战单位轮番袭扰乌军防线的同时,借助火箭炮、电子战等武器装备对乌军实施远程打击和干扰压制。
此前,普京曾计划在苏梅和哈尔科夫州的边境地区建立 “安全缓冲区”,避免乌克兰军队复刻去年的库尔斯克攻势,再度威胁俄罗斯本土,但因遭遇乌军顽强抵抗,该计划最终落空。
俄罗斯海军副司令米哈伊尔·古德科夫。
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不利局势,乌军选择启用“斩首行动”、特种作战等一系列“低成本高影响”的非对称战术,通过精准打击俄军高级将领或政治核心人物,试图扭转战场劣势。
和平进程,道阻且长。
本月初,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突然宣布,鉴于美国部分主要装备及弹药库存已下降到危险级别,美国必须暂停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涉及包括防空导弹、精确制导炮弹等在内的关键装备。
面对美方“暂停军援”的临时决定,泽连斯基迅速启动多维度应对策略,通过高层工作磋商、外交渠道施压等举措,向美方传递危机信号,敦促立即恢复关键武器供应。
7月4日,泽连斯基与特朗普也通了电话,重点围绕加强乌防空系统、与美开展国防工业合作进行了沟通。
这充分体现了面对旷日持久的俄乌冲突,美国在前期调解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选择战略性后撤,静待合适时机再从中渔利。
但乌克兰面对俄罗斯愈发猛烈的进攻,却丝毫不退,俄乌战场日益呈现“高烈度僵持”态势,谈判桌上越是僵持,正面战场上就越是惨烈。
俄罗斯本着“以打促谈,以战施压”的原则,在战场上对乌大举施压、在外交上逼迫乌方让步妥协,借机实现短期固化领土控制、削弱乌克兰军事实力,中期瓦解北约东扩、重构欧洲安全秩序,长期突破西方围堵、重塑全球多极格局的战略目标。
而乌克兰则采取“以谈促和,强硬反击”的策略,一方面竭力争取美国和欧洲等盟友国家的外部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则通过强硬反击展现顽强作战意志,在主权底线与生存现实之间,维持“走钢丝”式的微弱平衡。
当前俄乌正面战场对抗逐渐升级,双方正在转向全面战略消耗。
随着美国战略性撤出停火斡旋,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俄乌冲突路径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