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启德,从全球最繁忙机场到城市文旅新引擎
[db:简介]

一系列国际赛事的举办,让香港再次成为球迷话题的焦点。
本月23日,利雅得胜利在沙特超级杯决赛以点球大战3:5憾负吉达国民。这是C罗加盟沙特联两年多里第三次折戟决赛,却抵挡不住球迷前往一线观赛。
而在沙超杯之前,利物浦对阵AC米兰和北伦敦德比的「英超亚洲行」举行,为期8天的活动带动香港收益4.28亿港元。与此同时,Coldplay乐队、周杰伦与邓紫棋先后在启德体育园开唱。
「体娱两开花」的景象,正逐渐成为香港的常态。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
在文旅竞争日益激烈的格局下,香港需要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
二十年前,香港旅游业之所以发达,主要得益于其超出时代的都市风貌与购物便利。然而,在摩天大楼已不再稀有的今天,伴随各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香港旅游业则因高物价、高人力成本而受到冲击,寻找新的突破口。
同属「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提供了一个启示。
事实上,新加坡一直是香港在旅游赛道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不过前者自2008年举办F1新加坡大奖赛以来,不仅带动了配套行业的迅速增长,更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旅吸引力。
在体育元素的加入之后,新加坡无需像香港那样担忧产业的衰退,甚至可凭借更为多元的文旅项目,分流原本属于香港的客流资源。
图源:F1官网
于是我们看到,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发展「盛事经济」,旨在全球新格局中借助新的收益模式——通过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带动旅游、酒店、餐饮及零售等行业,为香港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这种旅行模式虽然周期较短,但其「即来即走、在地消费」的特点,非常适用人口稠密、又亟需提振经济的香港。
想法可行,香港还缺一个将一切蓝图变为现实的载体。
在启德体育园落成之前,坐落于港岛湾仔的香港大球场一直是当地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主流选择,梅西和C罗的先后访港,都是在这一场地亮相。尽管在1990年经历全面重建,但始建于1955年的香港大球场仍难以回避观赛体验与科技配置逐渐落后于国际一流场馆的现实。
此外,就地理位置而言:球场紧贴人流高度密集的铜锣湾,日常通勤人群与观光游客川流不息,在此基础上加上每次散场涌出的球迷,对人流管控和公共交通都带去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各地体育基础设施正经历一轮迅猛的升级,现代化场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亚洲体育场馆的格局「群雄割据」:内地已有鸟巢、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等兼具声誉与实力的综合性地标,又有诸多现代化专业足球场馆;日本倚仗东京巨蛋等经典场馆保持竞争力;老对手新加坡以国家体育场持续吸引全球顶级体娱活动落地。
在这一背景下,香港若想实现「盛事之都」的美名、维持其国际体育赛事的吸引力,一座符合当代标准的体育场馆,已非选择,而是必然。于是,香港特区政府将视线投向了维多利亚港对岸的九龙,启德机场旧址。
2025年3月1日,历时5年建造、耗资319亿港币(300亿人民币),造价位列全球第二高的启德体育园正式揭幕。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现象:凡是去启德看了场比赛,很多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赞。当中有不少「仿佛亲临英超赛场」的评价并不是夸大其词。
事实上,可容纳5万人的主场馆由曾设计英国温布利球场和托特纳姆热刺球场的博普乐思(Populous)建筑公司操刀。因此,启德继承了同类顶级场馆的基因:配备开合式天幕和可移动草皮系统,后者令启德可灵活切换赛事与演出模式,当中可以覆盖各种草地球类乃至冰上项目。
外观上,建筑外墙由2.7万块三角形铝板拼合而成,随日光照射角度折射出紫、蓝、银白等变幻色泽,呈现珍珠般的细腻光泽,呼应着香港「东方之珠」的称号。馆内配备全场空调、现代化灯光与音响系统,营造出极佳的观赛氛围。视线经过科学优化,绝大多数座位都享有良好的视觉距离。
无论在舒适性还是观赏性方面,启德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
图源:Courtesy Kai Tak Sports Park
此外,据香港中国橄榄球协会传播主管Jon Pallett透露,启德体育园的媒体中心与球员通道距离极近——这是与从前香港大球场最显著的不同之一。
香港大球场的媒体中心虽然视野开阔、可俯瞰全场,但与球场的距离较远,需要上下楼才能到达、动线冗长。而启德体育园的媒体中心与球队通道仅一道之隔,快步行走不到一分钟即可进入球场。
另外,启德在媒体中心的硬件设施上也实现全面升级,极大便利了记者和媒体机构的工作。由此可见,启德体育园决心在行业专业度与观赏体验感都要做世界一流。
香港,正希望借助启德跻身国际赛事强城之列。
不过,启德将如何方便香港的文旅业?这体现在其地理位置对各方旅客都十分友好:凭借原机场旧址的开阔地势,避免了类似香港大球场所在铜锣湾一带高密度商业文旅叠加所带来的拥堵压力。对内地游客而言,前往启德无需如前往港岛般周折过海;国际旅客也可享受其与机场更近的直线距离;而启德体育园步行十分钟范围内设有九龙城码头、两个地铁站和十几条巴士路线等水陆交通。
凭借出色的交通流控,面积仅是上海五分之一的香港在过去两个月内,两次实现了同日举办4场大型文体活动的景象——「盛事之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图源:Macau News
投入使用半年以来,启德体育园,这座占地28公顷的场地已举办近30项文体活动,吸引超百万人次参与,带动访港旅客实现双位数增长。除显著的经济拉动效应之外,借助英超亚洲行、沙特超级杯、斯诺克大师赛等国际赛事,香港在文化传播方面表现亮眼,在社媒上「存在感满满」。
加之酷玩乐队(Coldplay)、周杰伦、谢霆锋等巨星接连开唱……「盛事之都」的愿景逐渐随着启德体育园的活跃而逐渐清晰。
随着生活方式的迭代,一趟旅游背后所代表和暗示的也逐渐从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变成「生活品味」。
相应地,游客对目的地的偏好也发生了转变。经典景点不再是必选项,人们开始钻进街道的各种犄角旮旯:西营盘的海景,大坑的不知名咖啡店,鲗鱼涌的「怪兽大厦」。这些小众地点逐渐成为「有品味、格调、审美」的象征,也因此,当下最打动游客的,更多是香港经时间沉淀所积累的文化底蕴与城市气质。
这意味着,如今来到香港的人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只为仰望摩天大楼或疯狂购物,而是更注重感受人文温度与旅行体验。
这一背景下,香港所推动的「盛事经济」恰恰契合了这种追求深度体验的趋势。无论是演唱会还是体育赛事,底层逻辑都着相似之处:在同一空间中共度两三小时、收获共同记忆,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文旅体验。
此外,人们可以不只做座椅上的看客,去香港跑渣打马拉松、参加「港百」越野赛、体验一次登山徒步,正逐渐成为新的旅行风尚——体育在香港是个可参与的文旅项目。
社媒平台上香港的行山攻略
赴港的理由变得更加多元,人们开始重新青睐香港:今年前七个月,访港旅客突破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香港的旅游业转型已初见成效。未来,随着更多国际赛事与顶级演出的落地,香港有望进一步打破年龄、地域与兴趣的圈层,为未来十年的文旅发展奠定大局。
不过客流与消费的增加是「盛事经济」的一层表象,它更多的是从内里重塑了香港的文旅基因:通过体育、文艺与国际化活动的持续赋能。让香港从传统的打卡观光,转型为以体验为中心、以情感连接为纽带的文化体育交流平台。
因此「盛事+旅游」模式的底层逻辑在于:以务实的态度,用心完善配套设施与服务,吸引人们前来亲身体验。而成败或毁誉,大可交给时间和人们来定夺。
当中,常州可能是这一逻辑下成功的典范。虽然联赛表现平平,但常州反将网络上调侃的热度转为实际的文旅动力:通过推出的贴地的政策如景区免门票和官方「自嘲式」宣传,使苏超排名垫底的常州在文旅赛道上广受好评、转化率名列前茅。
香港与1200公里之远的常州实践着同一个理念:从前访港,一张「八达通」几乎是必备之物,而如今,香港的公共交通全面普及电子支付,微信与支付宝乘车码的使用不再受限于深圳河一岸;香港的文旅宣传也愈发注重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运营,积极触达目标客群;每逢启德体育园举办大型活动,都会开通直达口岸的专线巴士,大大方便内地观众当日往返。
游客因「盛事」来港,停留虽然短暂,但为相关行业带来的拉动效应和对城市印象的提升,其价值远远超过几晚酒店钱。
所以,充分尊重并顺应当代旅游偏好发生的转变,并通过贴地的改进回应旅客需求,才是每个想要用「大型活动带动文旅经济」的地方应该选择的做法。
回头来看,尽管旅行的含义不断演变,但人们对旅程情感内核的追求始终未变——若在异乡也能感受到细致入微的关怀与亲和力,所带来的感动与好感也将倍增。而一旦实现这一点,「文旅+盛事」1+1>2的协同效应、随之而来的口碑与赞誉,不过是水到渠成。
所谓盛事,本质是由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与故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