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老虎、院士,豪赌创新药

[db:简介]

▲恒瑞医药近年研发费用,来源:恒瑞医药官网

同时,人员结构也进行了大幅调整。

曾经的恒瑞医药,以“销售铁军”闻名。而2020年到2024年,其销售人员从17138人降到8910人,研发人员则从2020年的4721人增至2024年的5598人。

更重要的是,孙飘扬拉来了江宁军,任命其出任首席战略官,全面负责创新药国际化、临床研究,和商务拓展工作。

江宁军曾任跨国药企——赛诺菲亚太区研发负责人,领导过1400人的研发团队,主导过多项跨国企业研发合作。同时,江宁军也是国内第一批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打造了抗肿瘤药物研发企业基石药业,将其在港交所上市,不过在2022年选择退休。

孙飘扬的布局下,大量仿制药研发项目被砍掉,研发重心转移至创新药,创新药BD(Business Development)进程提速。

所谓创新药BD,即指通过与外部合作,如在研新药的特许授权、联合研发等方式,降低创新风险,加速创新进程与商业化,让创新更有确定性。

2023年,恒瑞医药共达成5起海外BD授权,交易额超40亿美元。而此前多年,恒瑞医药只进行过6笔BD交易。

2024年,恒瑞医药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同比增30.60%,占公司总销售收入近半。

各家传统药企不甘落后。石药集团蔡东晨、复星医药郭广昌、抗生素龙头刘革新……纷纷在创新药上加了注。

▲百济神州营收情况,来源:百济神州官网

百济神州登顶A股“新药王”宝座之际,在苏州,俞德超率领的信达生物,也在迅速扩张。

61岁的俞德超,同是海归派。他曾在美国多家生物药公司从事新药研发,并于2006年发明了全球首个抗肿瘤病毒类创新药物——“安柯瑞”,开创了利用病毒治疗肿瘤的先河。

俞德超,来自浙东天台县街头镇,一个叫雷马坑的小山村,从村里走到有汽车的地方,要6次涉水。

有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1995年,母亲查出胃癌,俞德超通过各种办法,在国外为母亲买药,最后居然让母亲的肿瘤被治愈了,一直活到了98岁。

中美生物制药的差距,也因此赤裸裸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2011年,回国后的俞德超创办了信达生物,一出手就定了一个目标:

“做国际标准的大分子药。”

俞德超选择的研发路线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市场很大,目前在研的生物药里面,单克隆抗体的占比一度超过80%。

2015年,信达生物两次与美国礼来制药集团,达成产品开发战略合作协议,获得首付及里程碑款超15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将创新药的国际市场,授权给世界500强制药集团。

达伯舒,是信达生物第一款商业化产品。2018年,达伯舒获批上市,一年后即迅速成长为10亿元级别的国产大药。2021年,该药的销售额已经约30亿元。

2025年6月,信达生物市值一度超过1300亿港元。

▲2015-2024年期间全球创新药领域一级市场融资概况,数据来源:医药魔方报告

一些入场早的资本,则开始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3月3日至3月4日,高瓴资本旗下的HHLR Fund, L.P 及其联属实体,减持百济神州H股3224万股,如以3月4日的收盘价152.1港元/股计算,一次套现的金额接近50亿港元。

5月9日,HHLR Fund, L.P 及其联属实体,再次出手,减持百济神州1600万股,持股比例从6.03%变更为4.89%,套现约20亿港元。

除了上市减持,并购也愈发成为资本退出的重要方式。2024年,国内医药企业并购规模达到22起,比2023年增长了一倍。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未来测算,来源:东吴证券研报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资本虽然对于创新药较为热衷,但仍偏好短期收益,导致创新药早期基础研究资金匮乏。

目前资本退出的机制,较为依赖海外授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土创新生态的活力。

创新药的发展,不只是药物的研发,也需要机制的更新换代。

不过,相比全中国也没有一个重磅级创新药的当年,创新药所经历与发生,乃至付出与承担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国创新药也必然继续加速奔跑。

事实上,王晓东当初回国发展,也并非特别顺利。北生所游离于体制之外,而百济神州也曾资金紧缺。

首都医科大学原校长饶毅,曾在2011年发表一篇博文——《一个成功的研究所为何被边缘化》,反映了王晓东当时的处境,一度引发热议。

但日子依然有灿烂的一面。创办的前10年,北生所仅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2011年,美国休斯医学研究所宣布,经过多个国家700多位学者的竞争,27位最终获选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获奖人数最多,共7人。

而其中,4位来自北生所。

每年年底,王晓东总会与学生们“整点儿奇活”——2015年推出《小苹果之狗血基情版》,2018年的“魔性”抖肩舞《CoinciScience》,2022年的贺岁大片《苦行僧》。

期间,他会背着一个写着“尿素”的袋子演出,拿起吉他唱上一段rap,放声大笑。

▲王晓东与学生们录制视频,来源:《苦行僧》视频

在学生的身上,总能看到王晓东的影子。

邵峰,王晓东最早的学生之一,2015年,43岁的邵峰当选中科院院士,也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2020年,邵峰走出了实验室,创办了炎明生物。2023年,炎明生物A轮融资达到7亿人民币,是当年A轮融资额度最高的之一。

王晓东曾表示,北生所出来创业的科学家,已有7人。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