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像记忆|不该忘记的患难情
[db:简介]

颜色不一样,格调不一样
但是内在情绪都一样
都有对自由的渴望
对生命的珍惜,对家乡的思念
……
鲁迅美术学院退休教授王希奇用4年多的时间
查阅大量资料
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了《战俘XXX号》系列作品
绘制了300余位战俘的肖像、群像
他绘画创作的原型来自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
这里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沈阳设立的场所
专门关押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俘获的盟军战俘
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
先后被关押于此的美、英等国战俘2000余人
在近三年的牢狱生活中
战俘们饱受疾病、寒冷、饥饿、毒打等折磨
大约有260人死去
被称为“东方奥斯威辛”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扩张的物资生产基地
为进一步维系战争需要
日本人从太平洋战场上俘获的盟军战俘中
选出从事过机械加工、机械制造等具有技术工作经验的战俘
把他们押往沈阳
关押在战俘营
派送到日本人的工厂里从事劳役
食品匮乏、药品奇缺、天气寒冷
盟军战俘在这里遭受非人待遇
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
盟军战俘并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
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悲惨遭遇
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
巴顿·富兰克林·品森
马康·弗蒂尔
用铅笔创作了上百幅表现战俘劳作和生活的漫画
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的珍贵见证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
见证了人道主义受到的肆意践踏
也见证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
“266”是美国老兵尼尔·加格里阿诺在战俘营里的号码
当时为战俘营工作的学徒工李立水也只记得这个号码
并不知道这个美国战俘的名字
266号每次看到李立水都会冲着他微笑
有时还打着“OK”的手势
李立水对这个大高个、长脸的美国兵印象很深
一天
李立水从一辆拉菜车上拿了几根黄瓜
回头看到266号的战俘正眼巴巴地看着他
李立水想都没想就拿了两根黄瓜扔了过去
266号心领神会
立即把黄瓜藏在了工作台下面
冲李立水点了点头
同战俘一起劳役的中国工友高德纯
曾帮助3名战俘获得了逃跑可用的地图
在被日军发觉后
高德纯遭受了日军严刑审讯
并以“反满抗日”的罪名被判处了10年徒刑
在日本工厂做工的葛庆余
曾帮助美军战俘偷轴承换粮食
他和美国战俘肯·塔沃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将外界的战事消息告诉战俘们
葛庆余还曾留给肯·塔沃自己家的地址
肯·塔沃曾说
“这些给了我和其他战俘顽强活下去的勇气”
如今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已成为
日军关押和残害盟军战俘
中国与美英等盟军并肩作战
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历史见证
是教育世人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
历史遗迹和重要场所
策划:徐扬、刘金海
记者:李钢、潘昱龙
编辑:张铖、方欣
视觉:胡秋思
资料来源: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 中国照片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