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500万网球人口,藏着多少掘金机会?

[db:简介]

从“有没有人打”到“能不能打好”

截至2024年,中国网球人口达到约2519万人,较2021年增长28.03%;全国已有网球场地约5.38万片;市场化网球培训机构(门店)5592家,教练员总数约4.4万人。

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网球已经有了“根基”。但放在14亿人口的大盘子里,网球仍然是“小众运动”。与羽毛球、乒乓球动辄上亿的群众基础相比,网球尚未完成真正的大众化。

在这背后,场地是最直观的门槛。一个合规场地的缺乏,高额费用,往往就能劝退潜在的参与者。

中国网球协会近年的努力,也多半集中在“破门槛”上。比如,推广造价更低的网球墙——顾名思义,用“一堵墙”即可成为免费的练习场;鼓励建设“网球公园”,让普通市民在社区就能接触网球;启动“小网球工程”,通过更小的场地、更轻的球拍、更软的球,把网球变成儿童游戏,让1-3岁的孩子也能轻松体验。

青训:人才从哪来?

在《措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青少年”。原因很简单:没有源源不断的青训梯队,职业网球只能昙花一现。

从数据看,中国青少年网球的底子依然薄弱。截至2024年,全国注册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仅5402人,和庞大人口基数完全不匹配。在国际赛场上,差距更清晰:根据ITF(国际网球联合会)数据,进入世界青少年排名前100的中国球员只有5人,且全部是女子选手;男子最高仅排在143位。

问题出在哪里?

体系零散:中国没有像法国那样依托俱乐部培养的传统,也没有美国那样依靠NCAA提供“学业+竞技”双轨保障。

赛事割裂:青少年赛事数量不少,但缺乏统一积分和权威分级,导致“打了也没用”,缺少向上的通道。

教练不足:全国4.4万名网球教练中,真正能培养顶尖选手的竞技类教练不足两万。复合型保障人才(体能师、康复师、营养师、数据分析师)更是稀缺。

星探机制不健全:天赋球员往往缺乏被发现、被支持的渠道,很多潜力在中途流失。

职业化:持续“球星效应”

对大众来说,最期待的不外乎郑钦文、王欣瑜、张之臻、布云朝克特之后,更多球员能够打出去。

从青少年球员到职业选手,往往要面对巨额投入与收入不足的矛盾。一名青少年球员转入职业后,挑战立刻就来了:快速打出成绩,避免因为频繁参赛伤病,但如果没有快速打出成绩,就很容易失去赞助商、减少收入、团队减配、最后远离一线,越打越穷。

一位ATP低级别球员Simon Freund曾透露过每年的收入支出情况。每年硬性支出为13.5万美元:

为了保住现有积分,球员需要不停地参赛,大多数人每年争取参赛的数量是25场,机票、餐饮、酒店这些费用都是常规的支出,但叠加起来每场比赛要花1000美元,所以一年25场比赛,每年就是2.5万美元,教练费用差别较大,一般在10万-20万美元,装备方面每年球拍、球鞋、网球线、网球服、补剂等,在没有赞助商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加起来需要上万美元。

但每年的预估收入却仅有5万美元:除了参加巡回赛、挑战赛,Simon Freund还代表不同网球俱乐部参赛,他通过参加赛事,每年能获得2万美元赛事奖金,这位球员同时也是一位博主,私人赞助+品牌赞助,每年收入为1万美元。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资金保障职业生涯,他平时还不得不通过做教练来赚钱,这部分收入通常有2万美元,大多数时候他需要动用自己的存款来平衡收支。

赛事经济:能否复制马拉松模式?

马拉松的成功不止在赛道,而在“赛道之外”。一场马拉松能带动酒店、餐饮、旅游,甚至成为城市品牌。网球是否也能跑通这条路?

不久前,中国网球协会启动了“中国赛季”。从9月14日的北京、成都、杭州,到11月2日的九江、香港,9站巡回赛贯穿整个秋季,包括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武汉网球公开赛等重点赛事。官方预计,两个月内将吸引超100万人次观赛,带动关联消费20亿元。

不仅如此,“中国赛季”还尝试推出城市联票,鼓励观众像追演唱会一样“追赛”,让赛事成为一种“社交生活方式”。

但与马拉松相比,网球赛事要打通消费链路并不容易:马拉松天然嵌入城市公共空间,而网球更多集中在场馆。如何让赛事带动旅游、休闲、消费,还需要更多的“嵌入式设计”。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中国赛季”能够成功打造品牌效应,中国网球的产业化将真正找到“发动机”。

从大众网球、青少年成长再到职业球员,《措施》及配套政策给出了一系列初步规划,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中国网球的关键词不再是“有没有人打”,而是“能不能打好”,降低网球参与门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构建自有赛事体系等,都将是决定中国网球“黄金发展期”的关键所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