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或将终极谈判:三年炮火能否实现“关税换和平”?

[db:简介]

图片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

作者:张瀚月

近日,特朗普宣布将与普京进行会晤,如果此次会晤顺利进行,这将是自2021年普京在瑞士日内瓦会见前总统拜登以来,两国领导人首次会晤。当地时间昨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又表示,如果15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顺利,将很快举行第二次会晤。

从冷战到后冷战时期,美国与俄罗斯每一次意味深长的握手,几乎都在重塑着世界格局。

从1961年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隔空试探,到1972年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署《第一次战略武器限制条约》——对谈既是解决危机的手段,又是大国实力的博弈和彰显。冷战末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未克的“谈崩”,却为其后的一系列裁军协议铺了路。历史一次次证明,美俄首脑会晤并不仅仅牵涉两国双边事务,更牵动着全球安全和经济的脉络。

进入后冷战时代,1993年克林顿与叶利钦的温哥华会谈让人们一度相信美俄“伙伴关系”的可能。两位领导人甚至一起喝伏特加,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亲密。但蜜月期很快就被现实击碎——从科索沃战争到格鲁吉亚冲突,从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到叙利亚内战,美俄关系在合作与对抗之间频繁摇摆。每次峰会更像是一场间歇性的"停火",而非持久的和平方案。

2018年,特朗普与普京在赫尔辛基的会晤引发了巨大争议。特朗普在联合记者会上的表态被批评为“过于软弱”。而时隔多年,当普京再次准备踏上美国土地,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下的棋局:三年战火与千日对峙

即将在8月15日举行的谈判再次将美俄两国关系摆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外交会晤,而是在极端压力下的一次关键博弈。

自2022年2月24日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以来,这场欧洲大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有余。根据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保守估计,冲突已造成超过10万人伤亡,其中包括大量平民。超过800万乌克兰难民流散欧洲各国,另有500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战争不仅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更深刻重塑了欧洲的安全架构。

图片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特朗普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开始推行他标志性的"交易型外交"。与其第一任期相比,这次他更加熟练地运用经济杠杆——从对欧洲盟友征收钢铝关税,到威胁对不增加国防开支的北约成员国撤回安全保障,"关税换和平"成为其外交战略的核心支柱。这种做法也在华盛顿政治圈引发激烈争论:支持者认为这是让美国重新获得谈判主动权的有效手段,批评者则担心这会削弱西方联盟的团结。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会晤的时机选择颇为微妙。美国即将进入2026年中期选举的预热阶段,特朗普需要在外交上取得某种"胜利"来巩固支持率。而普京也面临着国内经济压力和社会疲劳情绪的双重挑战。

从种种迹象推断,这次谈判更像一次"压力测试"——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和耐力。关税、制裁、战场态势、国内选票,每一项都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而过去的历史经验在提醒我们:在大国关系的棋局中,真正的胜负往往不在会场上敲定,而是在谈判之外的经济、军事与国内政治互动中逐渐显形。

制裁下的韧性:俄罗斯的生存之道

俄乌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战场态势已经在僵持中悄然变化。

俄罗斯在东部与南部战线保持缓慢推进,尤其在顿涅茨克、扎波罗热一线稳步压缩乌方缓冲带;但推进伴随的巨大代价:据西方情报机构估计,俄军的人员伤亡可能已超过30万,弹药消耗量达到了苏联时期军工产能的峰值水平。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经济和社会层面。西方国家实施的制裁规模前所未有——冻结了俄罗斯央行约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切断了主要俄罗斯银行与SWIFT系统的连接,限制了俄罗斯获取高端芯片、精密机床等关键技术的渠道。欧盟还对俄罗斯石油实施了每桶60美元的价格上限,试图削减莫斯科的能源收入。

图片

然而,俄罗斯展现出了超出预期的经济韧性。通过几个关键策略,莫斯科成功缓解了制裁压力:

首先是能源出口的重新定向。俄罗斯将原本输往欧洲的石油和天然气转向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2023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达到创纪录的1.07亿吨,印度的进口量也增长了13倍。通过建立所谓的"影子船队"——使用老旧油轮和复杂的所有权结构,俄罗斯成功规避了价格上限机制。同时,进口替代政策的推进和卢布的汇率管理为国内的正常生产提供了支撑,避免了恶性通胀的持续。

与此同时,战火让乌克兰承受着沉重的经济与社会代价——工业重镇马里乌波尔、北顿涅茨克等地的基础设施几乎完全被毁,重建成本据世界银行估计超过4000亿美元。在战争初期,乌克兰民众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和抵抗意志。而最新民调显示,约七成民众支持通过谈判尽快结束战争,这和早期高比例支持继续抵抗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战争疲劳、经济停滞和人口危机,让泽连斯基政府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既要维持与西方盟友的军事合作,又不得不回应国内民意压力。

特朗普时代:美国政策坐标的重塑

特朗普的回归给美国外交政策带来了可预见的震荡,但这次的变化比他第一任期更加系统和深远。

表面上,华盛顿依旧口头强调对北约的支持,但在实际战略资源分配上,中东与印太地区的优先级明显高于欧洲。美军在南海、台湾周边和红海的部署增加,意味着欧洲安全议题在美国外交议程中的权重下降。

这种趋势迫使欧洲重新评估对美国的安全与能源依赖。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公开呼吁“战略自主”,德国也在国防开支与能源结构调整上释放独立信号。能源危机的教训让欧盟更加重视与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天然气合作,同时加快可再生能源布局。欧洲加强自主防御的趋势,使美欧在俄乌问题上的步调出现细微裂痕——在美国希望尽快“关账”的同时,部分欧洲国家仍担心过早妥协会削弱对俄罗斯的长期威慑力。

这种调整背后有深层的战略逻辑。特朗普及其团队认为,中国才是美国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俄罗斯虽然在军事上仍构成威胁,但其经济体量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全方位的挑战者。相比之下,中国不仅经济规模接近美国,在人工智能、5G、新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也在快速追赶。因此,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印太地区,被视为更明智的选择。

对于特朗普而言,理想的结果是达成一个"大交易":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让步,换取俄罗斯在其他地区(如叙利亚、伊朗)的合作,最终目标是将俄罗斯从中国身边拉开。这也正是特朗普外交思维的核心:一切都可以交易,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美俄两方的谈判筹码和底线

进入具体的谈判前瞻,美俄双方各自握有什么样的筹码?

美国的优势首先体现在整体实力的绝对优势上。美国经济规模是俄罗斯的15倍,军费开支是俄罗斯的7倍。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独特的金融制裁能力——当美国切断一个国家与美元体系的联系时,该国几乎被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这种"金融核武器"的威力在伊朗、朝鲜等案例中已经得到验证。

其次是联盟体系的支撑。尽管出现裂痕,但北约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联盟,G7仍然控制着全球经济的半壁江山。当美国需要时,它可以动员盟友共同施压,而这样的一致行动号召力是俄罗斯无法匹敌的。

第三是技术优势。美国及其盟友掌控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从荷兰ASML的光刻机,到美国的芯片设计软件,再到台积电的先进制程。这种技术封锁可以严重制约俄罗斯的军工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但美国也有其软肋。国内政治的极化使得外交政策缺乏连续性——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在下届政府被推翻。通胀压力和财政赤字限制了美国的行动空间。最重要的是,美国公众对海外军事介入的支持度处于越战以来的低点,这限制了美国使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

另一边,俄罗斯的筹码同样不容小觑。首先是无可替代的核威慑。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其中约1710枚处于部署状态。新型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波塞冬"核动力鱼雷等武器系统,确保了俄罗斯的二次打击能力。这是俄罗斯最后的保险,也是西方不敢直接军事介入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地缘位置的战略价值。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控制着北极航道,在黑海、波罗的海拥有重要港口。随着气候变暖,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这给了俄罗斯新的筹码。俄罗斯还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三是俄罗斯与"全球南方"的关系。俄罗斯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反对西方霸权的象征,在非洲、中东、拉美获得了相当的支持。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等场合拒绝谴责俄罗斯,这削弱了西方制裁的道德基础。

最后是坚韧的国民性格。俄罗斯人对困苦有着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这在历史上多次得到证明。根据俄罗斯舆论调查基金会三月份的民调结果显示,民众对总统普京的信任度达到80%以上,国内的相对稳定给了普京更大的谈判空间。

可能的结局:第三种情形

在破裂升级和全面和解之间,美俄达成一份“有限协议”是最可能的情形。这类协议或许会包括局部停火、部分撤军、换取制裁松动等内容,但它无法根本解决乌克兰的领土争议与安全安排问题,也不可能使任何一方完全满意。当然,也无法保证具有长期效力。

图片

然而,即便是有限协议,其外溢效应也将波及亚太地区。美俄关系的暂时缓和,可能让美国释放更多战略资源投入印太事务,这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美国会在亚太对华竞争中更加集中火力;另一方面,俄美降温也可能让中国在能源采购、军事技术合作等领域与俄罗斯的互动空间更大。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大国谈判的真正意义往往不在会谈本身,而在其创造的战略态势。这次美俄谈判同样如此。即使达成协议,执行过程也将充满变数;就算谈判破裂,对话渠道的建立本身就有价值。而真正决定未来的,是谈判背后的力量对比、国内政治、技术进步、经济韧性等深层因素。

而在不确定之中找寻确定性,或许就是在本世纪地缘政治的加速演变中理解大国关系的应有之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