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运会破圈,小众运动也有“大生意”

[db:简介]

冷门项目崛起:观众与参与者的新热度

成都世运会的最大意外,是让人看见大型赛事可以如此“接地气”,如此鲜活。

这份鲜活,来自于运动员本身。世运会的赛场上,有不少人并非职业选手,而是把体育与日常工作并行的“兼职运动员”。他们白天可能是教师、工程师、公司职员,到了赛场上则换上运动服,与世界各地的对手同场竞技。这样的身份切换,让比赛氛围少了几分紧绷,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也来自接地气的赛道环境——比如定向越野项目,被称为苞谷地里的“国际赛事”。赛场地设在龙泉山高塔村的乡村田野,选手需穿梭于玉米地之间。这种“赛事进村”的原生态场景,被网友戏称为“世运会真正开到了家门口”。更有趣的是,颁奖台直接搭建在村民家旁的空地上,背景是川西民居与农田,相映成趣。

10家品牌暗战:小众项目的新营销入口

世运会并不仅仅是运动员的十天,同样是一场品牌间的排兵布阵。

最早押注的是特步。作为首家签约的世运会全球合作伙伴,它几乎渗透在赛事的每一个角落。从志愿者到裁判,从安保到技术官员,六大职能体系的制服都由它设计和供应。对成都来说,这是一种熟悉的场景——去年大运会时,特步也曾在全城留下深刻印记。

世运会遗产:小众运动能否持续变现?

世运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奖牌的归属,更在于让无数冷门项目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但赛事散场,灯光熄灭,小众项目会留在这座城市吗?

成都给出了一些答案。飞盘社群在世运会期间迅速扩张,微信群报名人数翻倍。比赛刚结束,全国第一块飞盘高尔夫永久场地——“世运掷准飞盘公园”便落地桂溪生态公园。市民可以像去篮球场、羽毛球馆那样,随时掏出飞盘开玩。壁球馆也得到保留,将向大众开放,不少体验过的观众甚至在社交平台发帖:“求教练、求拼场。”动力冲浪板则被年轻人调侃为“水上电动车”,有人喊话国产品牌:能不能把装备价格“打下来”?

这一切,让人们看见小众运动在中国的“落地可能”。它们能否真正扎根,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青少年参与度,二是品牌持续投入。飞盘、霹雳舞等项目身体对抗要求较低,进入校园更容易;品牌则能通过训练营、社群、赛事冠名来延续热度。

更深层的意义是,世运会或许正在改变人们对“体育”的想象。体育不再只是“奥运会的金牌项目”,它可以是村头苞谷地里跑出的定向越野,可以是公园里随手掷出的飞盘,可以是男女同场竞技的荷球。

体育的价值,最终要落到生活。或许这届世运会之后,不会所有项目都能留下,但它们至少丰富了人们的运动生活,这才是世运会的余韵,冷门项目的热生意,也才刚露冰山一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