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非奥”盛会,经济账如何算?

[db:简介]

图片

不只是“小众”的运动嘉年华

数据显示,2025年成都世运会规模庞大——34个大项、60个分项、250多个小项,参赛运动员逾五千人,参赛国家超过一百个地区,从无人机竞速到泳池救生,从拔河到壁球,世运会像一座体育万花筒,将海陆空项目一网打尽,也将观众的视野拉到奥运会之外的竞技世界。

巴赫曾说,运动员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在通往奥运会的路上。

世界运动会(The World Games,下称“世运会”)便是这样的存在。创办于1981年的世运会,诞生初衷是为那些难以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寻找更大的舞台。与奥运会分为夏季、冬季不同,世界运动会没有冬季项目。

从经济角度来说,世运会划得来吗?

上一届伯明翰世运会虽然办得规模空前,但最终以亏损收场。该赛事筹办成本为6510万美元,但通过赞助和门票销售收入约为5100万美元,因此产生1410万美元办赛缺口。

但对成都来说,世运会的办赛成本是可控的。和奥运会相比,世运会的办赛成本更低。世运会项目大概介于25至35种之间,数量由各主办城市的场地设施而定,很少会为了某项目而新建场馆设施。

成都世运会就是如此,在沿用大运会场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像壁球馆,经过改造后用于比赛,场馆观众台临时租用,办赛完成后便向市民开放。

赛事收入方面,公开的营收主要是赛事赞助、门票收入。世运会的赞助商往往以本土企业为主,上一届伯明翰世运会赞助商有28家,成都世运会共有25家合作伙伴:

搭奥运便车,世运会成“城市升级”优选

值得一提的是,世运会带来的总体经济影响也很可观,据赛事评估报告,尽管受疫情影响,2022伯明翰世界运动会依旧产生了1.65亿美元总体经济影响,有超过14万名持票观众观看了比赛。因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资源支持,最终赛事覆盖61个地区的2.68亿电视观众、3.35亿社交媒体用户。而此前的2017年世运会,经济影响超过2亿美元。

世运会的举办地经常是有“城市升级”诉求的城市。世运会虽然规模比奥运会小,但它依然是一个多项目、跨国参与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交通、场馆、住宿、通信、安保、志愿者组织等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回顾历届名单,不难发现,大多数举办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完善,2013年的哥伦比亚卡利,2017年的波兰弗罗茨瓦夫,2022年的美国伯明翰,还是2025年的中国成都这样的新兴“赛事之都”,都希望通过世运会提升国际知名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因此,虽然世运会不像奥运会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助推城市形象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价值不可忽视。成都世运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扮演着连接国际体育小众项目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桥梁角色。

与此同时,世运会也为成都提供了提升国际知名度的机会。作为中国西部的重镇,成都借助这场赛事展示了自身在体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的软实力。无论是场馆设施的现代化升级,还是赛事运营的专业化水平,都为城市未来承办更多国际赛事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经济效益来看,世运会不仅仅是门票和赞助带来的直接收入,更重要的是其催生的产业链效应。赛事期间带动的餐饮、住宿、交通和旅游消费,为本地经济注入活力,也为相关企业创造了展示和合作的机会。这些长远的经济收益,远超过了单纯的账面数字。

综上所述,成都承办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是一次多赢的尝试,通过科学的赛事规划、合理的经费控制及本土化的赞助体系,世运会无疑将为成都带来城市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收获,也为那些“小众”体育项目提供了闪耀的舞台,推动体育多样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世运会官网、央视频、李宁公开资料

图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