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到底有啥用?中文教授用短剧梗回答这个终极问题爆火

[db:简介]

AI划重点 · 全文约3271字,阅读需10分钟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以短剧形式回答“为什么还要学文科?”引发热议。

2.汤拥华表示,文科教育不仅帮助人们懂得人本身,还能应对人生中的种种幻灭,如面对AI时代的挑战。

3.然而,近年来文科教育面临挑战,很多学生对未来信心不足,学习动力减弱。

4.汤拥华鼓励学生热爱文科,将其变成知识、能力、趣味和格局,感受大学的自由与广大。

5.无论何时,汤拥华都坚信学习文科有其价值,呼吁学生无怨无悔地热爱所爱。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2025年6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5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汤拥华致辞。“华东师大中文系”公众号图

“你看到最近的古装短剧没有,虽然处处都在节约成本,但是一部一部都开始造雪了。很多时候,雪下得很假,下得很浮夸,下得毫无必要。但是一心拔刀的人为什么也喜欢下雪呢?因为人总有想不开的时候,总有出神发呆的时候,“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或者这句:“在一首诗中给我三秒钟的寂静,我就能在其中写出满天的乌云。”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做的致辞中的一段。借用短剧中下雪的镜头,他回答了“在今天这个一切被人工智能所席卷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文科?”或许就是因为文科的无用,让我们在想不开的时刻,出神发呆一会。文章在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公众号发布,阅读量达到10万+,对汤拥华来说,出圈完全是意料之外。

以下是汤拥华的讲述:

说实话,我没想到它会火。

这篇稿子是咱们系的副书记布置下来的任务,她跟我说能不能写出个阅读量1万+的,我有期待,但没信心。至于10万+,我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哪里知道最后会有这样大的阅读量。好些同事跟我说,他们的妈妈也看到了,就是有些词不太明白。对不起妈妈们。

“爆火”谈不上,哪怕是微火,也不是每天都能遇到的好天气。这更像是一份馈赠,一个不能复制的美丽的意外。像单位年终活动抽奖,我一个日常摸鱼的员工,居然抽了台冰箱。

写得轻松吗?真正要用心写点什么很难轻松。熬夜是常态。我只是最普通的学者,哪怕文章看上去不长,也要反复推敲。这篇致辞前后后也花了两三天,主体段落熬了大半个通宵。然后总有这里那里不太妥当,上班通勤路上也一直在脑子里琢磨。有网友说汤老师应该五分钟就写完了,哈哈,这个想象太短剧了,五分钟还没有读完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共鸣?这两年,关于“文科还有没有前途”“课程改革会怎么走”这些话题,本来就在很多人心里打转,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了。我想既然要说,那就尽量说得不一样些吧,接地气一点,让共鸣和感动来得更自然一点。所以,我在致辞里放入了短剧这个元素,可能很多人觉得大学教授说这个很新鲜,加了不少反差分。

有网友留言说:“汤老师短剧没少刷。”嗯,是的,确实刷得不少,每天多多少少会看一点。好的剧会看得仔细,比如前阵子我在朋友圈推荐的《家里家外》,就经得起细看。太套路的,一般就是刷刷刷,十来分钟就看完一部了,主要是找找有没有新东西,尤其是情节和人设,有精致的细节就是惊喜了。我并不是做研究,只是很普通的看剧,但当然不是什么都看,什么都爱看。我喜欢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喜欢看其中忽然出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图片《家里家外》剧照

对短剧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最开始我还曾为短剧花了一年会员费,后来才发现,有些平台看广告就能免费看。我看短剧的经验,肯定比身边同事多,大家不像我这么游手好闲。有老师读了我的致辞后来问我:“你说的北镇王是谁呢?”我说老大,这是镇北王。

这篇致辞本身的结构,可能也有点短剧感。一开始有个戏剧化的场景,中间经过情感的跌宕后,又回到最初的地方。有一点情节性,中间设置微妙的转折,慢慢地从轻松诙谐变为煽情,煽情之后再回到轻松来。也不能一直煽情下去嘛!可能一些读者看到了结构上的用心,很nice地捧个场。其实这些都是小“伎俩”,只是比较少出现在毕业致辞中而已。

中间我引用了已故胡续冬老师一句诗:“在一首诗中给我三秒钟的寂静,我就能在其中写出满天的乌云。”这句其实是整篇演讲的文眼。今天的世界,不可能再给你30分钟甚至3个小时去长篇累牍地教育人家,可能就只有3秒钟的寂静。而毕业这样一个节点,既有满满的离愁别绪,又对未来忧心忡忡,可能就在出神发呆放松的三秒里,有一些温暖的东西从身体里涌起来。突然我们就意识到,诶,不管过得多么艰难,我们仍然可以和其他人分享一些特别珍贵的东西,我们并不像原本以为的那样孤单。这不是说教,只是事实。不是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而是我们本来如此。

平时读什么书?你看到了,今年年初,“文艺批评”公众号找我做了一个私人阅读的分享。虽然我是大学老师,但说实话,除开上课和做研究需要,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不大读书。如果你问我2024年看了什么短剧,我大概能报上一长串。但要说今年最打动我的书,我可能得先沉默一会儿。

图片

视觉中国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得说,刷短剧不如读书。

我当时写:“短剧中人与人绑得太紧了,每天都是名啊钱啊业绩啊家族啊公司啊拍卖会同学会,不管去哪里都能撞见自己讨厌的人,扯不扯。在现实中,一个人有能力也有机会享有的空间要大得多。而读书的意义,就是在这个空间里放入尽可能大的世界。”

短剧当然有它的好处,轻松,快节奏,不用动脑子。但你会发现,它们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特别近,近到几乎窒息。比方你刚和讨厌的绿茶妹妹吵完架,转头去商场买衣服,她和她男朋友又在试衣间门口等你;你去珠宝店,她也在挑项链;你去拍卖会,她还坐在第一排举牌子。你永远甩不掉她。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间,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们总有办法调节自己。如果你是做老师的,你可能跟你的领导闹得非常不开心,也可能同家长吵了一架,想着今天真是太灰了!但是一到班上,你的学生们因为你讲的东西而开心而感动,这时候你可能忽然就意识到,不管你在其他的场合多么颓唐,你仍然是别人的光,也仍然可以感受到别人给你带来的光。

那读书的意义呢,就是让你的世界比现实再宽广一点。每个人现实中遇到的人和事固然精彩,但还是发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而读书的时候,哪怕是最遥远的故事,也可以通过文字发生在你的身上和心上。你不管多么理性,仍然会为那些不可思议之事而感动,你仍然会去关心那些看上去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人。

读多了书是不是会更痛苦?有些人确实是这么讲的。但我觉得,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读得多”,倒有可能是“想得太多,读得太少”。只读了一本书有时候也是有用的,只愿意读一本书就糟了。是的,有些事情你了解多了,确实会有幻灭感。你明白了某些圈钱的套路,看穿了某些升职的潜规则,理解了亲戚之间其实不仅是亲情也有利用……这些都是会让人失望的。但学中文或者说学文科并不是学这些东西。文科最终是帮助你懂得“人”本身。你既会懂得人难以克服的弱点,也会懂得人本身所包含的希望。

然后你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精彩的人,还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人生。文科恰恰是以对人自身的发现,帮助我们应对人生中的种种的幻灭。如果我能意识到世界之大,怎么会“更痛苦”呢?

我怎么看待文科的处境?当然,从我自己的观察和教学体验来看,这些年文科的处境的确不算太好。在很多学校的中文系,同学们虽说不会时时刻刻去怀疑中文的用处,但在对未来的信心方面,似乎不如以前那么足了。在学习中,他们有时是被保持优秀的习惯推动的,而不是出于真实的热爱。

图片

视觉中国

中文系本科毕业之后,很多同学当老师、当公务员;读完研究生后,选择稍多一点。总的来说,大家把未来设计得有点窄。但同时大家也意识到,变化已经在发生了。以前很多同学会以“当作家”为理想,要发表文章进作协,现在的学生不太这么想了。今天的“作家”,首先是个写作者。有的去写剧本、游戏文案,有的去做文案策划,和我们以前推崇的“纯文学”不太一样了。这是文科变化的一个缩影。

我们也难免会去比较、去羡慕上代人的文科教育是否更好。尤其是如今,我们面临AI时代的挑战,这些担忧的声音会变得格外强烈,虽然它们可能只是基于局部经验,却很容易形成一种时代共鸣。

不过,这其实也没什么,我们不必自乱阵脚。哪个时代更适合文科呢?每个年代的文科都面临挑战,很多挑战也是相似的,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嘛。而且,文科本身就应当具有危机感,时刻学习如何重新设定自己的方向、调整自身的定位。我们接纳变化,但未必要改弦易辙。

我记得二十多年我师兄告诉我,如果说自己是写诗的,在别人面前已经觉得有一点尴尬了,最多只能说是研究诗的。但写诗或者研究诗都不一定需要作为职业的。我老家那边,有很多平时从事各种与文学不相干的工作的人,他们建了一个民间诗文群,每天聚在一起交流诗歌散文文学批评什么的,热情满满,乐此不疲。生活就有这么宽广啊!

很多人最后没有研究人文学术,但高考报志愿时却选择了中文,这一点都不要紧。你喜欢,说明你适合,大学阶段不用想太多,只用想怎么让你的喜欢变成知识变成能力变成趣味变成格局,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感受到大学的自由与广大。这次我看网友留言,最感动的就是,那么多从中文系以及其它文科毕业的学生,忽然从各行各业、从生活的各个角落站起身来,举手致意。我们听到了彼此,我们是无限的少数人,但也拥有整个世界。

毕竟,我们说的不是什么小道,而是文科啊!那是多少优秀的头脑与颖悟的心灵汇聚而成的啊!像天空,像海洋。有一些人爱它,并且被它塑造,不是应该理直气壮并且甘之如饴的么?

所以我想,如果有学生问我说,汤老师,学文科有什么用?10年前也好,20年前也好,今天也好,能够说的话都是一样的:爱你所爱,无怨无悔。我想,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