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抵制的是比亚迪,还是中国足球的未来?
[db:简介]

抵制国足赞助商风波
近年来,国字号队伍成绩陷入低谷,每每输球都陷入巨大的负面舆论之中,“抵制国足”也逐渐成为流量密码,国足的商业价值也随之萎缩。比亚迪的赞助本是雪中送炭,却最终陷入舆论漩涡,从而使得比亚迪、中国足球、中国之队其它赞助商以及中国之队未来的商业前景都蒙上一层阴影。
据部分媒体报道,此次抵制国足赞助商的风波,看似是球迷情绪的宣泄,实则暗藏商业操作的阴影,是某车企竞争对手雇佣水军煽动。利用公众对国足输给印尼、无缘世界杯等成绩的不满,转移矛盾焦点,试图通过舆论打击比亚迪品牌。
这种“阴谋论”是否属实我们无从印证,但此次舆论风波能形成如此规模,根源还是在于有不少网友对国足的极度不满,愤怒随之蔓延至和国足相关联的品牌。
苏超与国足对比乱象
在此次舆论风波中,除了抵制国足赞助商,其中还有“赞助国足不如赞助苏超”、”投资国足的钱不如拿来搞各省城市联赛“等言论。在苏超点燃大量民众的足球热情之后,国足乃至职业足球,都成为了被抨击和嘲讽的对象。
许多网友从竞技实力、拼搏精神、商业赞助等层面,将苏超与国足和中国职业足球相对比,并且有部分网友甚至认为苏超在各方面都超过了国足和中超。
苏超等地方业余赛事、中超等职业赛事和国足,三者本就有着不同的定位与功能,不适合拿来直接对比。苏超等地方业余赛事是推广群众体育、激活基层参与的平台;中超等职业赛事则是培养职业球员、提升竞技水平的引擎;国足则是精英足球的代表,为的是争夺国际荣誉。
从割裂到共生
比亚迪赞助风波与苏超现象引发的对比乱象,说到底还是绕不开国足在赛场上的不佳表现和成绩。但中国足球的发展是系统性问题,并非抵制国足赞助商就可以拨乱反正。相反,在国足成绩陷入低谷之时,我们更应该提倡着眼于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商业合作,并引导正确的商业赞助的价值导向与责任伦理。
品牌赞助体育,不只是单纯的商业交易或品牌曝光手段,更是一种具有一定社会责任的投资行为。比亚迪对中国之队的赞助,其核心价值恰恰体现在对青训和留洋计划的长期投入上,这是一种着眼于未来和长远足球根基建设的战略性投入。
“无知”言论从何而来
反思这场风波,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为何如此非理性、且明显损害足球根基的“抵制赞助商”言论能形成巨大声浪?这揭示了中国足球舆论场的一个顽疾——大量脱离足球实践、缺乏基本认知的“无知内容”充斥其中。
这些内容往往源于对足球运动规律、青训周期漫长性、国家队建设复杂性以及商业赞助逻辑的严重误读。愤怒的情绪轻易裹挟了判断,将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迁怒于成绩不佳的国足及其关联方,甚至将不同层级的足球形态(如苏超与国足)进行荒谬的对立比较。
图源: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这种“无知”,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对于中国14亿人口而言极低的足球人口基数,以及大众对足球运动的参与度。当大多数发声者仅仅是“看客”而非亲身参与者时,他们对足球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输赢表象和情绪宣泄层面,难以体会青训投入的战略意义,更易被片面、极端的言论所煽动。
要真正消解这类“无知抵制”,根本之道在于扩大足球人口基数,让更多国人真正走上球场,体验足球的规则、团队协作与长期投入的价值。只有当“踢球的人”足够多,形成广泛而坚实的足球文化基础,舆论场才能孕育出更理性、更具建设性的声音,理解赞助对于青训如同血液般不可或缺,最终让“抵制赞助商”这类自毁长城的行为失去市场。 否则,舆论的绞杀只会让中国足球的未来之路更加逼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