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抢人,华人抢戏

大家看了很多华人研究员或高管被挖的故事,是时候让华人创业者展现别样的魄力了。

近期,谷歌突然截胡OpenAI,用24亿美元拿到Windsurf技术授权,并吸纳了其两位创始人和部分员工进入DeepMind。OpenAI长达几个月的收购谈判正式告吹。

就在大家哀叹此举残忍、剩下的Windsurf不过是一副空壳、几百名员工不知何去何从时,华人Scott Wu创办的Cognition公司突然出手,收购Windsurf。

Cognition此次的操作实在精彩。

刚开始,故事的主角其实是另一家公司Windsurf。

刚刚过去的周末,Windsurf突然被谷歌花24亿美元“打包”,两位创始人Varun Mohan(印度裔,兼CEO)和 Douglas Chen(华裔)以及部分员工直接去谷歌效力。

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此前OpenAI和Windsurf有几个月的谈判,前者想以30亿美元收购这家公司。

消息一出,外界的目光也很自然地落在谷歌此番操作,以及OpenAI的失败上。有内幕消息称OpenAI之所以被截胡是因为微软从中牵制,导致此前的收购谈判没能成功。

然而,接下来Cognition和其创始人Scott Wu突然站在了舞台中央。

Cognition雷霆行动也让人们看到,华人在当下愈演愈烈的硅谷AI竞赛当中,除了“被抢夺”,还在主动出击。

就在Scott Wu一招雷霆行动惊艳硅谷前不久,另一位华人——Edwin Chen也在大厂AI战役的余震下脱颖而出。

6月,Meta宣布“收购”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说收购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Meta是花了140多亿美元,换取Scale AI 49%的非投票股权。交易性质属于巨额少数股权投资/战略入股,而非法律意义上的100 %收购兼并。Scale AI 仍保留独立法人和管理层。

但这并不是重点。真正的重头戏实际上是“买走”Scale AI的创始人之一兼CEO Alexandr Wang。

这位华裔明星创始人和Scott Wu同龄,今年也不过28岁。

Alexandr Wang是冒险派,19岁从麻省理工辍学创办Scale AI,用廉价数据标注服务,用9年时间将公司营收干到8.7亿美元。

如今留下一手创办的Scale AI,奔赴巨头Meta,也不失为下一场冒险。

从Scott Wu、Alexandr Wang、Edwin Chen身上,可以看到在激烈的硅谷AI战事中,华人创业者的不同选择——委身与出击,抢与被抢,共同组成了一幅动态图画。

华人创业者早就是美国科技界不可忽视的存在。

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与伯克利教授 AnnaLee Saxenian早在1999年就做过专门研究,当时华裔占硅谷所有高科技企业主的17%,占硅谷专业高科技劳动力的10%,占总销售额的13.5%,而当时他们仅占美国人口的不到1%。

斯坦福今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的1078个独角兽公司中,有44%由“美国境外出生的人”创办,这其中,有27家创始人出生于中国(印度90家)。

如果聚焦在AI界,华人的“存在感”还要再上一个台阶。

福布斯发布的2025年“AI 50”榜单中,有8家公司创始人是华人(印度9家)。

如果说在当下,在大厂/头部创企效力的华人面临的选择是要不要跳槽。那么华人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

像Alexandr Wang那样被“招安”并不稀奇,正如前文所说,“人才收购”已经是巨头的新典型玩法,华人创业者里做出这样选择的也不只有Wang。

比如去年,另一家华人创办的AI企业Adept将其技术授权给亚马逊,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与部分员工也加入了这家巨头。

而那些仍然留在牌桌上的创业者,免不了和头部企业缠斗。

Notion AI、Databricks等直接抢巨头的付费用户;Together AI、Fireworks AI 主打“从闭源迁移”公开向 OpenAI、Anthropic 宣战。

而不管是Surge AI抓住机会抢夺大客户,还是Cognition快刀斩乱麻收购Windsurf,都是这场战斗当中的闪光时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